请升级浏览器版本

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。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。

首页 > 通知信息 > 正文

关于举办广东理工学院2020年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

2020年06月16日 15:22  


各院系各相关部门:

根据《教育部关于举办第六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》(教高函〔2020〕5号)、《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举办第六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的预通知》(粤教毕函〔20202号)的要求,学校决定于20206月至7月,举办广东理工学院2020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第六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选拔赛(以下简称“校赛”)。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:

一、大赛主题

我敢闯、我会创

二、大赛目的与任务

以赛促学,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。大赛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,激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,锤炼意志品质,开拓国际视野,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,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,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。

以赛促教,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。把大赛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,引导各类学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,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,全面推进素质教育,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、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。推动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,形成新的人才质量观、教学质量观、质量文化观。

以赛促创,搭建成果转化新平台。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,促进“互联网+”新业态形成,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,努力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。

三、组织机构

主办单位:广东理工学院

承办单位:创新创业学院

协办单位:教务处、科技处、就业办校团委

(一)大赛设立组委会,负责大赛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工作。

大赛组委会成员:

 任:刘香萍

副主任:张宗珊  黎会友  谭锦兴

 员:简国明 王康华 倪元相 李相平   彭清林

朱亚伟   周红梅 何海辉

各院(系)院长(主任)、书记(副书记)和副院长(副主任)

(二)组委会下设办公室,办公室挂靠在创新创业学院,负责大赛的组织、宣传、推广、沟通、协调、推进等日常工作。

办公室成员:

 任:简国明

副主任:朱亚伟  周红梅  赵玉娴   何海辉

 书:王中伟 李协平

四、大赛总体安排

广东省分赛将举办“1+2”系列活动。“1”是1个主体赛事。“2”是2项同期活动,包括“青年红色筑梦之旅”活动、“互联网+”大赛项目集训营。

我校将积极参加“互联网+”项目和其它创新创业类项目,参加主体赛事中的高教主赛道、“青年红色筑梦之旅”

五、赛程安排

(一)参赛报名(6月11日~7月6日)。参赛团队通过“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”(cy.ncss.org.cn)进行报名,报名系统开放时间为2020年6月11日76,不同组别的参赛学生需根据报名系统的提示提交相应的报名材料。各院系校级复赛项目指标统计时间结点为6月23日,优秀组织奖统计时间结点为7月6日。

我校在2019年的中国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中参赛报名人数达到6494人,项目数达到1401项,报名参赛率22.55%,获“优秀组织高校奖”。根据广东省教育厅预通知(粤教毕函〔20202号)精神和我校去年报名情况,我校今年各院系参加校赛的最低项目数、最低参赛学生人数见附表1。

1.大赛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。允许跨院系组建团队,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,原则上不多于15人(含团队负责人),须为项目的实际成员。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,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,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。

2.参赛项目根据各赛道相应的要求,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参赛。已获往届学校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、银、铜奖的项目,不可报名参加本届大赛。

3.各院系负责审核参赛对象资格。

(二)院系竞赛。各院系要积极动员学生报名参加学校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,通过线上形式组织好院系竞赛。院系竞赛需在624日前完成,并遴选出参加校级竞赛的候选项目。学校将在6231000统计各院系网上申报成功项目数、参赛人数。学校根据各院系初赛项目总数、学生报名率(权重分别为0.6、0.4)确定出各院系参加校级复赛的项目指标,10个院系约60个左右项目参加校复赛。

(三)报送材料。各院系于62817:00前按院系项目指标,对推荐项目进行排序推荐(汇总表排序),将创新创业项目书或创业商业)计划书、参赛项目院系汇总表(见附件36)电子稿(命名为某某院系复赛材料)统一打包发至指定的邮箱

经济管理学院、外国语学院、会计学院、艺术系、体育系发至朱亚伟老师邮箱:360316082@qq.com

信息技术学院、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、建设学院、工业自动化系、汽车工程系发至王中伟老师邮箱:1165090814@qq.com

同时纸质稿(参赛项目院系汇总表加盖公章,大赛作品申报表、商业计划书或创业计划书一式份)交到创新创业学院办公室(42幢310室)。

(四)校级复赛(7)。校竞赛组委会将组织专家对参加校级复赛项目进行评审,择优选出若干个“互联网+”项目及其它项目参加校级决赛。

(五)校级决赛(76日左右)。通过线上比赛的方式进行,校级决赛将决出金、银、铜奖及各类其它奖项,并按照省赛组委会分配名额择优遴选项目,代表我校参加广东省竞赛。

六、竞赛设奖

金奖:3个,荣誉证书+奖金3000元/个;

银奖:5个,荣誉证书+奖金2000元/个;

铜奖:8个,荣誉证书+奖金1000元/个;

优秀奖:若干个,荣誉证书+奖金500元/个;

奖金分配方案为学生团队占60%、指导教师团队占40%;荣誉证书上写指导教师姓名;获金奖、银奖、铜奖的指导教师为优秀指导老师,颁发荣誉证书。

优秀组织单位奖:5个,奖金依次为6000元、5000元、4000元、3000元、2000元,+牌匾。

优秀组织奖的必要条件是:该单位同时满足“互联网+”“青年红色筑梦之旅”最低参赛项目数、最低参赛学生人数。

采取计算出各院(系)参赛项目超指标数、参赛人数比例率(组织单位奖统计时间点为76日)、组织情况(学校竞赛活动参加情况、按时上交各种材料情况等)、竞赛成绩(校赛选手分数),将各组数总和归一化后,按参赛项目超指标数占25%、参赛人数比例率占25%、组织情况占25%、竞赛成绩占25%,计算权重值。按权重值大小评出优秀组织单位。

、参赛项目类型

参赛项目能够将移动互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下一代通讯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,培育新产品、新服务、新业态、新模式;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,促进制造业、农业、能源、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;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,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,促进互联网与教育、医疗、交通、金融、消费生活等深度融合。参赛项目主要包括以下类型:

1.“互联网+”现代农业,包括农林牧渔等;

2.“互联网+”制造业,包括先进制造、智能硬件、工业自动化、生物医药、节能环保、新材料、军工等;

3.“互联网+”信息技术服务,包括人工智能技术、物联网技术、网络空间安全技术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工具软件、社交网络、媒体门户、企业服务、下一代通讯技术、区块链等;

4.“互联网+”文化创意服务,包括广播影视、设计服务、文化艺术、旅游休闲、艺术品交易、广告会展、动漫娱乐、体育竞技等;

5.“互联网+”社会服务,包括电子商务、消费生活、金融、财经法务、房产家居、高效物流、教育培训、医疗健康、交通、人力资源服务等。

参赛项目不只限于“互联网+”项目,鼓励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参赛,根据行业背景选择相应类型。

、参赛项目要求

1.参赛项目须真实、健康、合法,无任何不良信息,项目立意应弘扬正能量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参赛项目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;所涉及的发明创造、专利技术、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;抄袭、盗用、提供虚假材料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,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。

2.参赛项目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,报名时需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人书面授权许可书、专利证书等;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的创业项目,报名时需提交营业执照及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相关复印件、单位概况、法定代表人情况、股权结构等。参赛项目可提供当前财务数据、已获投资情况、带动就业情况等相关证明材料。已获投资(或收入)1000万元以上的参赛项目,请在学校总决赛时提供相应佐证材料。

、参赛组别和对象

根据参赛项目所处的创业阶段、已获投资情况和项目特点,分为创意组、初创组、成长组、师生共创组。具体参赛条件如下:

(一)创意组。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,在2020年5月31日(以下时间均包含当日)前尚未完成工商登记注册,并符合以下条件:

1.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,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(可为本专科生、研究生,不含在职生)。

2.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创意组(科技成果的完成人、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)。

(二)初创组。参赛项目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(2017年3月1日后注册),且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不超过1轮次,并符合以下条件:

1.参赛申报人须为初创企业法人代表,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(可为本专科生、研究生,不含在职生),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(2015年之后毕业的本专科生、研究生,不含在职生)。企业法人代表在国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。

2.初创组项目的股权结构中,参赛企业法人代表的股权不得少于10%,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/3。

3.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(不含基于国家级重大、重点科研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)可以参加初创组,允许将拥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股权与学生所持股权合并计算,合并计算的股权不得少于51%(学生团队所持股权比例不得低于26%)。

(三)成长组。参赛项目工商登记注册3年以上(2017年3月1日前注册);或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(2017年3月1日后注册),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2轮次以上(含2轮次),并符合以下条件:

1.参赛申报人须为企业法人代表,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(可为本专科生、研究生,不含在职生),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(2015年之后毕业的本专科生、研究生,不含在职生)。企业法人代表在国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。

2.成长组项目的股权结构中,参赛企业法人代表的股权不得少于10%,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/3。

3.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(不含基于国家级重大、重点科研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)可以参加成长组,允许将拥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股权与学生所持股权合并计算,合并计算的股权不得少于51%(学生团队所持股权比例不得低于26%)。

(四)师生共创组。基于国家级重大、重点科研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,或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创业且教师所占权重比例大于学生(如已注册成立公司,教师持股比例大于学生)的项目参加师生共创组进行比赛。并符合以下条件:

1.参赛项目如已注册成立公司,公司注册年限不得超过5年(2015年3月1日后注册),师生均可为公司法人代表。企业法人代表在国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。股权结构中,师生股权合并计算不低于51%,且学生参赛成员合计股份不低于10%。  

2.参赛申报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(可为本专科生、研究生,不含在职生),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(2015年之后毕业的本专科生、研究生,不含在职生)。

3.参赛项目中的教师须为高校在编教师(2020年6月1日前正式入职)。

十、工作要求

1.加强宣传,广泛动员。大赛是落实学院“创新强校,实干兴教”的重要措施,各有关单位和各院(系)要广泛动员,积极鼓励学生组队参赛,为参赛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,鼓励教师和符合条件的校友、导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,带领学生共同创新创业。力争本届大赛做到“有广度、有高度、有深度、有温度”,努力体现有突破、有特色、有新意,实现“营造氛围、展示成果、助力发展、瞄准省赛”的目标,激发我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。

2.团结协作,密切配合。大赛活动涉及面广,希望全校师生关心和支持大赛活动。大赛各工作组及各有关单位和各院(系)的成员要认真负责,加强沟通,密切配合,落实好大赛的各项准备工作,根据情况组织师生观看大学生创新创业题材电影《当我们海阔天空》,激励更多学生了解“双创”、投身“双创”。切实提高我院学生的创新精神、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,为学院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

、注意事项

1.组委会将严格保守参赛作品涉及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。参赛者与发明创造或专利技术持有人的一切纠纷与组委会无关。

2.组委会将对作者和作品的资格进行审查,对于不符合参赛资格或弄虚作假者,一经查实,立刻取消其参赛资格,并追回所获得的奖励及荣誉,并以适当形式公布。大赛未尽事宜,请与组委会联系。

3.所有参赛作品概不退稿,请自行保留底稿。

组委会联系人、办公室地址:

简国明  19875825922

朱亚伟  13824616938

李协平  13322965579

王中伟  18274866931

组委会办公室地址:创新创业学院办公室(42幢310室)


附件(不随通知印发,请自行到广理工创新创业工作群下载)

1广东理工学院2020年各院系参加大赛最低项目数、最低人数表;

2广东理工学院2020“互联网+”大赛选拔赛工作安排;

3.1广东理工学院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项目书创意组模板;

3.2广东理工学院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商业)计划书创意组模板;

3.3广东理工学院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商业)计划书初创组或成长组模板;

4、广东理工学院创新创业项目书撰写要求、评分表及说明;

5广东理工学院2020年互联网+项目评审规则(试用稿)

6商业项目路演PPT参考模板

7、广东理工学院2020年”互联网+“参赛项目院系汇总表;

8《教育部关于举办第六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》(教高函〔20205号);

9.《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举办第六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的预通知》(粤教毕函〔20202号)。



广东理工学院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20616



上一条:关于举办广东理工学院2021年“互联网+”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 下一条:关于举办广东理工学院2019年“互联网+”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

关闭

Copyright©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. 广东理工学院创新创业学院